在祖国的广阔疆域之中,澳门这一小小的地方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成为了中外游客往返的必游之地,而其中,特别引人瞩目的非“大三巴”莫属,其不仅在澳门本地有着举足轻重的文化地位,对海内外的时间旅行者而言,它也是一段中西方文化碰撞与交融的缩影,大三巴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它位于哪里?这其中又蕴藏着多少故事?
位置所在
大三巴,正式全名为“圣保禄大教堂遗址”,位于澳门特别行政区花王堂区,是澳门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它坐落在澳门半岛马交石山上,背山面海,地理位置独特,可以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它的具体位置是在胜利大马路之南,松山岭下端东侧,邻近大三巴牌坊、玫瑰堂等其它重要的历史遗迹。
历史背景
追溯大三巴的历史,不得不提及16世纪初期的天主教传入澳门,当时澳门作为东西方文化与贸易往来的枢纽,使得教堂的兴建在这里尤为便于传播宗教思想与西学知识,1576年,葡萄牙士兵从今天新马路一带修建了主教座堂的奠基之地,这座教堂自建成至1762年落成圣保禄大教堂,历时共约180余年,历经百年沧桑,圣保禄大教堂不仅成为当时澳门的宗教中心和学术文化中心,还集中了当时葡萄牙及海外建筑师的设计精华,充分展现了中西建筑艺术的融合与碰撞。
在完成骄傲的圣保禄大教堂边界修筑之后不久,不幸的大火于1835年将教堂主体烧毁,只留下了今天的“大三巴”遗址,尽管教堂被毁,但其在澳门人民心中留下的精神遗产却依旧被传颂至今,这不仅是一个建筑的毁灭,更是一个文明、一个信仰、一段历史的悲壮见证,当地居民认为它形成了“孺子跪奶”的天然景观,“大三巴”这个名字便应运而生,“孺子”即指被烧毁的残塔,“奶”则是石质墓碑中所雕刻出来的形象酷似少女的乳房部分,这一称呼便一直沿用到今天。
艺术价值
大三巴不仅因为其延长的历史背景引人注目,更因为它那融合了东西方造形艺术的奇特风景而备受全球游客所青睐,望看之大三巴的牌楼式建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理石建造的拱门和雕塑装饰,而它的整体构图又恰似中国的城墙式样,以及古典的牌楼式样结合在一起,这使得独特的外型几乎成为一种“万国建筑”风范的作品,尤其是上面的众多浮雕和石刻雕刻艺术作品,更是细腻动人、内涵丰富。
走过切割缕空的大理石栏杆便可看见梯级直上到第一层的入口平台,远观如相框般的大理石石刻更具趣味性——这幢建筑上雕刻有关于圣经故事的浮雕画作;中段的牌匾上则携刻有较多的葡萄文字母的铭文;再上一层便是“孺子跪乳”景象与“圣母”,其中最后的沉陷部分依稀可见遗迹式的殿宇原貌的断垣残壁,可以这样说,每一处都满是历史的痕迹和文化的钜款。
深层解读
“大三巴”不仅仅是一块建筑遗迹的名称,它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和修复与重建的精神寄托,在澳门的历史轨迹中,它在沉浮与荣辱之间、在东与西的交汇处为人们提供着思考和归顺的机会,对于中日往返频繁的游客而言(特别是华人区域),这里更具有一种归乡意味——在一个异土他乡的地方,存在着和我们同根同源的宗教和文化联系,这也就难怪大三巴总是能够源源不断吸引着络绎不绝的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游人前来驻足和缅怀了,甚至于在不少人眼中,“到大三巴”,已然成了一个来到澳门的心仪词汇和必打卡的重要景点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大三巴”还是澳门人民的情感寄托所,每周的特定日子里(譬如圣诞节),人们都会来到这里举行宗教仪式来表达其虔诚和感恩之情——这里仍保持着一种特殊的群体意识和政治聚首地形式上的存在感与物理感兼具的交错状态,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大三巴”不是一个简单的文化标志建筑物而已:它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澳门的本地人们和他们访客们那段意义深远的历史与信念坚韧不拔的传承!
聊到这里我们不难理解何以“大三巴”会在时间的长河中不断为人们所牢记、忆念与神往了!正因为它所蕴含的历史意义与艺术价值并存让人不得不久久难以忘怀!虽然是遗落的一斑残迹但却承载了无比厚重和独特的文化积淀!正因为这样一番不同寻常的人文景观使我们觉得哪怕只是站在“大三巴”前的片刻驻足
也足以引发我们对过往岁月沉思与回忆深处的无尽想象!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